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

誰讓收視率成為亂源 2006.07.11

最近民視總經理陳剛信以「搧陰風點鬼火」砲轟負責電視收視率調查的AGB尼爾森公司殘害台灣媒體生態,新聞局長鄭文燦也附和說該公司的確是社會亂源。這些年來,電視高層痛批收視率調查已不算新聞,而當媒體高層與媒體主管機關齊聲痛批收視率,各界更會認定收視率就是媒體與社會亂源。但痛批的背後更應深思的是,收視率本身真是罪魁禍首嗎?或應該探究的是,誰在放任收視率使壞?

先談收視率為何具有讓電視高層抓狂的魔力。簡單來說,電視台靠節目內容吸引觀眾以取得高收視率,再以高收視率來吸引廣告商購買廣告時段。但在台灣,收視率不只有這些作用。在台灣,收視率會「賺錢」,也就是用節目吸引觀眾,然後再把觀眾所代表的收視率「轉賣」給廣告商來賺錢,成為電視台的生存指標。其次,收視率也會「殺人」,這裡指的「人」可以是節目,也可以指節目中的虛構人物。例如節目開播後,只要爭取不到觀眾,達不到可賣錢的收視率,再好的節目也會被腰斬;還有,連續劇中的人物若沒辦法帶來收視率,那編劇就會立即賜他死,不是讓他跌下山谷,就是撞車死亡。但只要他出現,收視率就飆高,那他不僅會繼續存在,還會不斷加戲,甚至可死而復活。

收視定節目生死
所以說,收視率在台灣真是主宰電視的一切,不僅可決定新聞內容(例如那位說「show me the money」的媒體集團老闆亦曾說「每則新聞都必須是可以賣錢的」),可決定節目存活與否,甚至可決定演員生死,這就是台灣電視的生態,也是電視高層所謂的心中的痛,所以電視人都哭訴,他們很無奈,也很痛恨,被收視率牽著鼻子走是情非得已。

但問題是,這生態是誰造成的?到底是收視率在牽制媒體?還是媒體在利用收視率?要解答這個問題,可以先了解一個問題:全世界幾十個國家都有收視率調查,難道收視率都是各國亂源,還是只有台灣才這樣?若全世界都視收視率為媒體亂源,那我們真該齊聲痛批AGB尼爾森公司,但事實上,好像只有台灣才讓收視率如此作亂!若真如此,那台灣媒體的亂象就不應全推到收視率上,因問題癥結似乎不是收視率數字本身,而是解讀收視率的那群人。

媒體人自我作賤筆者不否認電視收視率制度固然可恨,但應追究的是:收視率會成為亂源是誰縱容的結果?每每看到電視高層痛批收視率,就會讓我想起大愛電視台前總監姚仁祿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媒體人應該將收視率視同血壓,只要在正常區間內,都是健康的,不必在意其升降,千萬不要把收視率視同股市指數,隨時都為那一點一分的升降而提心吊膽。因此,究竟台灣收視率爭議的癥結,是媒體人缺乏善用收視率的智慧,只是自己在作賤自己?還是真是收視率那些數字在作怪?其理就自明了。當各界指責媒體是台灣的亂源時,媒體卻將責任推給一堆數字,這負責任嗎?當媒體人痛批AGB尼爾森公司以示無奈時,那一大堆媒體自律組織是在作什麼用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