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學者是公共財,名嘴則是商品

聯合報標題:拒當商品 一流學者不上電視 (陳炳宏)
2010年12月11日 聯合報

日前獲頒台大榮譽博士學位的胡佛教授指出,當今媒體與政論節目是「觀眾喜歡聽什麼就說什麼」,不但專業能力有問題,更缺乏知識分子的良心與氣節,「一流學者不會上電視,就是因為不會罵人」,這席話再度引發電視名嘴議題的論戰。嚴格講,胡教授只說對一半,目前許多一流學者不願意上電視,應該與會不會罵人無太大關係,而是他們不願淪落成為替電視台拚收視率的商品「電視名嘴」。

美國聯邦前首席法官理查波斯納曾出版一本稱「公共知識分子」的書,探討這群常搖筆桿、耍嘴皮子,在與媒體結合暴得虛名後,便成為媒體寵兒的學者、媒體人及政客等人的行徑。這群人在台灣通稱為電視名嘴,波斯納則以反諷口吻稱「公共知識分子」,來解析在媒體蓬勃發展,對資訊需求量大增的時代,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與自我期許。

韓文正譯作「公共知識分子」書上有段話用來評論台灣的電視名嘴特別貼切:「糟的是,社會上並沒有批判公共知識份子的客觀標準,以致這批人膽子越講越壯,場子越講越旺,哪怕談的遠離自己的專業,照樣到處插花客串,信口開河不誤。可嘆真理越辯越糊,偏見越加越深,見解水準節節下降,就算講錯被人抓包,為了捍衛荷包也要硬拗。只要媒體關係良好,節目照上,文章照寫。只要抓對市場脾胃,總有人捧場」。這群人為了自己的知名度與荷包,抵死為電視台服務,這跟電視台用來吸引收視率的商品有何兩樣?公共知識分子的稱呼對他們實在諷刺。

如果學者能忠實扮演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沒人能阻止他們上電視,但如果甘願成為追逐收視率的工具,在發言上大灑狗血賣力演出,只顧自己的知名度與荷包滿滿,那他就只是被電視台利用的商品,兩者間的差別就在這裡。

只不過如果有學者只願意扮演公共知識分子,而不願意成為電視台期待的追逐收視率的商品的話,在現行以收視率掛帥的惡質電視環境下,他們應該是不可能有機會上電視的!這就如胡佛教授所言,一流學者是不願意上電視的,但其原因不是因為他不會罵人,而是因為他不願意成為電視商品。

From:http://udn.com/NEWS/OPINION/X1/6027855.s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