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何不讓國語日報公共化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蘋果日報》報導,《國語日報》董事改選引發爭議,教育部已向台北地方法院聲請解除該報全體董事職務,並請求指派臨時董事協助該報回復健全運作。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該報從創刊到成為法人,都是由政府捐助,教育部本於主管機關及根據多項事證了解,才向法院聲請解任董事,但未來不會干預媒體自由,更不會接管財產。

如果該報董事會違法,教育部作法無可厚非,潘部長說法也值得肯定。不過問題在於,如果由教育部指派董事,如何做到不干預媒體?如果是政府捐助,如何能不接管財產?這是高難度的承諾。

如果教育部無法從實務上去證明可以做到不干預、不接管,那又如何讓《國語日報》員工信服?如何讓社會各界釋疑?

政府不應干預媒體天經地義,但目前台灣只有廣電三法要求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並沒有任何法規規定政府不得經營平面媒體;也就是說政府擁有平面媒體是民主體制的問題,是被監督者與監督職權的混淆,而沒有違不違法的問題。

其實比較難解的是,如果由教育部指派董事,如何做到政府不干預?這事不能空口無憑,恐怕要審慎計議,但時間緊迫,筆者建議教育部應組成《國語日報》董事遴選委員會,然後接受各界推薦董事人選,最後選任適宜人選組成董事會後接管,以平息眾議。

除前述建議外,其實筆者最想分享的是有關台灣公共報業的想像。公共報業倡議者常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作為典範。創立於1821年的英國《衛報》,在1936年時的經營者為讓該報財務與編務的獨立與自主得以永續確保,決定將其交由信託公司經營。80年後(2016年)《衛報》在英國每天印行16萬2千份紙本報紙,若加上線上讀者(排名世界第五大線上報紙),每天約有900萬英國人及4260萬全球讀者在閱讀《衛報》,其對英國民主的貢獻與世界的影響都很大。

除《衛報》模式外,公共報業倡議者更建議,當日趨沒落的紙媒面臨財務或編務危機時,公共化是其理想的轉型選擇,一來可保障媒體勞動者的工作權益,二來也可為新聞媒體的獨立自主留住生機。

近年當台灣紙媒面臨併購或經營不善時,不少新聞傳播學者如馮建三、胡元輝、羅世宏、林麗雲、邱家宜等教授都曾關注過這個議題,也提出具體主張來解決紙媒的困境,例如公共信託、員工持股、大眾認股等,可惜都無實際案例可藉以推動。目前剛好文化部正在研訂公共媒體法,加上教育部長不干預媒體的宣示,這不正是《國語日報》公共化轉型的難得契機?

如果教育部有心解決《國語日報》的困境,當務之急可參考前述建議,勿直接介入董事遴選,並與員工簽訂編輯室公約、保障勞動權益條款。但為長治久安,還是建請教育部參考各國公共報業機制與發展,讓《國語日報》成為台灣第一份公共報紙,以落實不介入媒體的政治承諾,這樣該報的未來才可受期待。


《國語日報》是筆者從念小學就曾投稿,到現在在大學任教都還曾寫稿的報紙,其與台灣教育發展的連結何其深厚,各界實在不應讓它因董事會爭議而陷入困境,請一起思考如何解套吧!



原文連結:蘋果日報陳炳宏:何不讓國語日報公共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