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宏論媒觀點/如何看懂選舉新聞及政論節目?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優聘教授

選舉到了,電視新聞及政論節目又開始藍綠對決,明明在學校,新聞系老師教的是媒體應該平衡、客觀、中立,更重要的是要扮演監督政府三權的第四權角色,但很奇怪的是,台灣有媒體不僅不批評或監督執政黨,而且天天在罵反對黨,有時連我這教書匠都有點精神錯亂,還深怕學生問我,當記者是否還能監督政府?

筆者前述的說法並非在推卸責任,因為當前媒體功能及記者角色的混淆,主要原因不在學校教什麼,而在媒體老闆要他做什麼?面對這樣的媒體經營者,學新聞或教新聞又如何呢?


面對這樣的媒體環境,如何耳聰目明看選舉新聞及節目便變得很重要。首先,要先了解許多選舉候選人新聞都可以用錢買的,候選人陣營可以買新聞報導,可以買專訪,甚至可以買轉播造勢晚會等等,雖然政府規定不得做置入,但那是針對商品、針對政府機關,但沒有針對候選人,所以算是灰色地帶,而民眾真的也很難區辨。前一陣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接到有人檢舉某新聞台收費專訪某候選人,後來如何處理尚不得而知。


通常當候選人出錢買新聞後,有些媒體拿人手短,對敵對陣營的候選人下手批鬥的力道偶而會稍弱些。聽說某年的藍營總統候選人就大量買綠媒,目的在請綠媒不要殺紅眼,還能在綠媒中搶露出,而不管藍綠媒體當然也樂意收錢報新聞,先不論效果如何,但這樣的選舉新聞還能看嗎?您還在看嗎?


接著選舉一到,民調滿天飛,切記要學會看選舉民調新聞。如果有媒體公布民調結果,先找看是哪個機構做的?如果是一家沒有聽過且從來沒有在做民意調查的公司做的,那就不用相信。其次,不管他公佈誰輸誰贏?先找統計誤差值看,再去比對民調數字,自己動動腦心算一下,所有結果加減誤差值才能分出勝負,不要單純看20%大於18%,重點是這兩位候選人的民調數字是否落在誤差區間?不要相信媒體說的超越、險勝、領先等外行人的用語。


其次看民調還要再看資料搜集方式,是電話、網路、或問卷?選舉民調搶時效較常使用電話或網路,電話看是市話或手機,單一方式或混用都不算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網路調查,就要仔細注意是否有透過嚴謹抽樣,選定樣本才能填答,即採取與電話民調一樣的系統抽樣選取樣本,然後填寫問卷,而不是隨便在網路PO個問卷,就任人填寫,甚至可以填好幾次的那種,就叫網路民調,真的十萬差九千九百九十里。通常許多網路民調都是如此混淆視聽,都是隨意填答,這種隨意連看看都可以省了,因為其結果不僅不可信,通常也只是反映該媒體的政治立場而已。所以網路民調視其執行方式,有可信,也有不可信,要區辨清楚的,也不用一竿子打落一船人。


然後其他有關有沒有公布樣本組成、樣本結構符不符合母體以供推論(到底誰領先),以及問卷題目有沒有引導或暗示等問題,也都是看選舉民調的重點。


至於政論節目,平常政論節目裡的名嘴大部分是固定來賓,網路搜尋就可以知道這些人的政治立場。但每到選舉期間,在各政黨黨內提名作業時,或正式提名底定後,各候選人就會爭先恐後地出現在政論節目中,其中不乏是「用錢買座位」的客串名嘴,因為這些參與選舉者為讓選民多了解他們,並增加電視曝光度,只好花錢買座位,就像花錢買廣告一樣,但買節目及買廣告最大的不同是,出現在政論節目曝光度高,因為觀眾看到廣告會轉台,看到節目就會放下遙控器仔細看。當然問題又出在電視台,他們當然樂意收錢賣座位,因為一位候選人付給電視台的一場座位費,通常可以付給所有同場名嘴的通告費都還有剩,再多賣一個位置就是淨賺,何樂不為?所以如果再過一兩個月,觀眾看到平常不常看到的客串名嘴出現在政論節目中,就把他當候選人買電視時段宣傳政見就好,不必太在意他說什麼,反正當廣告看就好,不喜歡看就轉台。


台灣選舉真的很花錢,候選人也要很有錢,不僅正式選舉期間會買,連初選都在買,所以有些初選勝出的候選人,在經過一個暑假休息後,敬請期待,等正式提名後,他們就會在政論節目中復出。


這樣的選舉新聞及政論節目、這樣的候選人、這樣的媒體,您對台灣的民主還有任何正面的想像嗎?這些人花大錢選上了,他如何面對龐大的選舉支出,錢從哪裡來?夜深人靜想想,即便炎炎夏日還是會令人打寒顫的啊。


資料來源:宏論媒觀點/如何看懂選舉新聞及政論節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