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如何讀懂民調新聞?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這幾年假訊息及假新聞氾濫,各界對於如何防制的議題談得沸沸揚揚,政府也研議相關政策,並採取許多手段防制假訊息,甚至處罰傳散假訊息者。不過,長期以來,有一種常被負面解讀,也常被認為是「假新聞」的新聞,那就是─選舉民調新聞,它很少被放在假新聞的防制思維脈絡裡面來檢視與討論,此類新聞筆者將其稱之為「類假新聞」。

筆者因授課議題與媒體相關,常利用講授相關議題時,問學生:「大家相信媒體選舉民調嗎?」每次大約都有七到八成左右的學生表示不相信。

如果再追問:「為什麼不相信民調新聞?」大家的回答也幾乎都相同,那就是─認為媒體會作假。

思辨民調的可信度

一般來說,要媒體賭上自己的權威感與信任度而去製造假民調結果,可能性不大,因為媒體的信譽得來不易,至少有點知名度的新聞媒體應該不會輕易的這樣做,至於名不見經傳的媒體就很難說了!

因此,想了解選舉民調,至少要先注意這家媒體是否具一定的知名度,然後再看其他報導細節。其次,只要進行選舉民調,媒體報導民調的結果及分析時,內容至少應包括:




根據過去媒體民調報導的內容來看,經常未提供誤差值,偏偏這又是判斷調查結果,以推估輸贏的重要數據,因此就可能會出現下列的報導內容字句:

A 候選人以2.5% 險勝或領先B。
但其實很有可能,即使A領先B
有2.5%,甚至3%,可能都沒有領先,因為只要在誤差值內,所有數字的領先都沒有意義,因為表示兩者無差異。

找出關鍵點

新網路媒體XXX今公布總統大選民意調查,在「三腳督」混戰當中,候選人A的民調落居第三,支持度以27.1%落後B的27.75%及C 的29.88%。XXX媒體的社長D 指出,民調可以看出A 好像沒有那麼強了。新網路媒體XXX把選情民調分為兩組「三腳督」來調查。民調顯示,如果候選人A的政黨,改派E 來參加,支持度是27.47%,超過C 的26.73%及B 的25.81%,但只小贏B約1.66 個百分點;但如果是堅持派出候選人A,卻是接連落後給B、C。此份選舉民意調查報告,由XXX民意調查中心自6月13 日到6 月16 日調查臺灣各縣市及金門、連江外島,藉著問卷市話訪問,抽樣方法則是以700 萬家戶電話號碼為母群體,採區域碼分層,後兩碼隨機再以戶內隨機方式採得受訪樣本,獲得有效樣本1081份;抽樣信心水準達95%,誤差值在3% 以內,並以加權方式校正,以符合母體人口特質常態分配。

如何思考這則新聞?

1、聽過這家新網路媒體嗎?
2、看新聞裡出現的數字。
3、有無提供誤差值。

思辨過程

×××是不是眾所皆知的大媒體,如果不是,就得先對這個媒體的可信度打上問號。再來,報導裡出現3個數字,分別是B 的27.75%、C的29.88%、A 的27.1%。記者在新聞中使用「落後」、「領先」等字眼,這時就要開始找出報導中是否有提供「誤差值」,來判斷這些候選人是不是真的領先或落後。如果找不到,前述的數字都是沒有意義的。還好這則報導有說誤差值±3%,如此對照下來,三位候選人應該都沒有差異,無法判斷誰輸誰贏,但記者還是寫A落後,這就有問題了!

最後,這則報導只提供樣本數,但沒提供更重要的樣本結構。因此,能不能推論到全母體(即投票人口),也是令人懷疑的。整體來說,這則新聞也許沒有造假,但實在也沒有參考價值。綜合言之,基本上一則符合要求的選舉民調報導應該提供:調查日期、抽樣方法、樣本數、抽樣誤差、樣本結構、問卷內容。如果未提供樣本結構,以及抽樣誤差,就寫出民調結論的報導,通常是不值得相信的民調新聞。

原始出處:中學生報(週刊),第369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