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宏論媒觀點/教科書有誤、考試考了,考生該怎麼答?

陳炳宏/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優聘教授


本文題目只是個假設題,意思是如果教科書內容出錯,但考試卻考了,那考生該怎麼回答?雖然這只是個假設題,但教科書有錯這件事卻不能被當成假設,因為教科書必須提供完全正確無誤的學習知識。但事實上筆者曾分析過根據108課綱制定的高中「公民與社會」課本內容確有錯誤,而且還不只有一家版本有錯,這恐怖吧!


話說從頭,自從教育部頒訂108課綱,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為國教新課綱的核心能力時,筆者就非常關心這項核心能力如何落實在國教體系的教學中。而這也是自從2002年已故政大廣電系吳翠珍教授帶領團隊協助教育部制定媒體素養白皮書後,許多關心媒體素養教育的學者專家的心願,眼看108課綱的媒體素養教育就要在國教體系具體實踐了,但是…


首先,在沒有明確落實媒體素養教育理念的97課綱實施時,當時包括龍騰、南一等四大高中書商的公民與社會課本的第六課都是「媒體識讀」,筆者認為雖然當時媒體素養沒有在課綱中明訂,但能進入教科書也聊以安慰。問題是,當108課綱實施後,「媒體識讀」這課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共意見與媒體」、「科技與媒體」、「媒體與公共生活的關係」,以及「媒體、網路與公共生活」等課名。筆者不了解大家怎麼看這樣的變化,但我會主觀覺得媒體素養被「融入」了,而所謂融入就是指不再具有議題的獨立主體性。而且許多在教學現場的教師偷偷告訴筆者,教育部說的融入,到教學現場就會變成「融化」,全不見了!教育部把媒體素養放入108課綱,甚至訂為核心能力之一,但高中課本中媒體素養卻不見的,或說被融入了,這不奇怪嗎?


這樣的變化毫無緣由,筆者只能猜測,教育部雖確認媒體素養為數位世代的核心能力,但在選任課審委員時,卻缺乏新聞傳播媒體專業的委員,因此媒體的主題性就被融入在法政與社會的思維脈絡中,導致根據媒體素養作為核心能力的108課綱準則所制定的教科書中,媒體素養的主體性就消失了。但當筆者有機會審視這些課程內容時,更恐怖的情形出現了,就是教科書對媒體的議題內容出現根本的錯誤。當筆者初次發現課本有錯誤時,曾向教育部相關長官舉報,當時有立即反映給書商,書商在新版已經修正。但很遺憾的是,當我陸續檢視第二家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時,又再度發現錯誤,這時震驚程度已不知如何形容?這就是本文設定題目的本意:如果教科書內容錯了,老師教了,然後考試考了,那正確答案是甚麼?考生該如何答題?大家該當這是國王的新衣嗎?


其實自筆者發現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內容有誤後,已經買下所有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但至今卻不敢再仔細審閱第三家出版社的公民課本。筆者無法理解,這麼慎重的教科書為何會犯這種絕不能犯的錯誤?筆者猜測(僅止於猜測),依法成立的課審會審議大會委員及分組審議會委員都沒有新聞傳播媒體相關專業代表,或說整個組成「太政治」,忽略新課綱這項核心能力專業審查的需求?因為如果媒體素養是核心能力,為何可能沒有納入此領域的專家?教育部在想什麼?這其實涉及這幾年筆者持續關心的媒體素養教育問題,從課綱訂定、到課程設計,到教學實踐,到行動推廣等(有關媒體素養教育與推動等議題容後再陸續討論)。


這裡所謂太政治未必是指政治考量,將媒體放在社政法的框架來看待未必有錯,但卻忽略大眾媒體是民主國家與公民社會發展的基礎,沒有專業自主的媒體存在,哪裡有討論民主社會各項公共議題的可能?台灣長期放任媒體凡事藍綠對決,不正是台灣迄今無法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及公民社會的主因嗎?因為台灣媒體從來不曾扮演討論公共議題的公共論壇,所以這些年來,台灣社會永遠無法對公共議題形成任何共識,難道各界還不能體悟這個困境嗎?


本文只能對教科書內容有誤這事先在此點到為止,加上筆者還沒勇氣繼續審閱第三本,且我也只審閱公民與社會,那其他科目的內容正確性呢?希望各界,包括教育行政單位、立法監督機構、教育團體都能來關心教科書正確性的問題,因為即使數學考試題目超難,考生可自認學藝不精,但如果教科書教錯了,那誰該認了?


資料來源:

宏論媒觀點/教科書有誤、考試考了,考生該怎麼答?

沒有留言: